探秘24小时监控排污企业的智慧环保管理平台,徜徉在昔日“酱油汤”如今“莲藕汪、芦苇荡”的武河湿地,亲眼见证老木板厂“变身”数码定制家具厂的华丽转型……10月15日,“新常态·新定位·新提升——第十一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西线采访团一行深入临沂采访。这个昔日的革命老区,在经历了近年来传统工业发展和环境污染之困后,求新思变,主动适应新常态,通过“三引一促”、加快技术改造、狠抓环保整治等一系列铁腕措施,带动临沂的工业、生态建设乃至整个城市,昂首走在转型升级的科学发展道路上。

10月15日,第十一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采访团来到临沂木业产业服务中心采访。大众网记者 摄10月15日,第十一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采访团来到临沂木业产业服务中心采访。大众网记者 摄
临沂木业产业服务中心的木制工艺品吸引了采访团记者的镜头。大众网记者 摄临沂木业产业服务中心的木制工艺品吸引了采访团记者的镜头。大众网记者 摄
临沂木业产业服务中心中展示的临沂木业企业生产的木制家具。大众网记者 摄临沂木业产业服务中心中展示的临沂木业企业生产的木制家具。大众网记者 摄
临沂木业产业服务中心中展示的木制工艺品。大众网记者 摄临沂木业产业服务中心中展示的木制工艺品。大众网记者 摄
临沂木业产业服务中心中展示的木制工艺品。大众网记者 摄临沂木业产业服务中心中展示的木制工艺品。大众网记者 摄
临沂木业产业服务中心中展示的木制家具,细节漂亮。大众网记者 摄临沂木业产业服务中心中展示的木制家具,细节漂亮。大众网记者 摄
临沂木业产业服务中心中展示的珍稀古木。大众网记者 摄临沂木业产业服务中心中展示的珍稀古木。大众网记者 摄

  老木板厂“逆袭”行业标杆,双轮驱动新老产业集体升级

  古色古香的红木家具、惟妙惟肖的根雕作品,现代化的智能操作和数码定制系统……10月15日,在临沂木业产业服务中心,“第十一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西线采访团的记者们纷纷被眼前堪比艺术品的木雕、家具、珍稀古木等展品吸引,其中,山东泰森日利木业有限公司展出的红木家具更是引得大家赞叹连连。几年前,泰森日利还仅仅是一家加工胶合板的老木板厂,如今,它不仅在高端木制品领域站稳了脚跟,还能数码定制家具,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了企业整体升级。

  “生产一张胶合板的毛利润在3%到5%,而加上锁芯等配件深加工成一扇门,毛利润就能达到10%以上。”泰森日利木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陈爱青告诉大众网记者,临沂是木业大市,仅胶合板批量生产这一业内产业链的最低端,就有几千家企业在竞争。不求变不转型,就只能坐以待毙。

  瞄准了发展前景,2010年,泰森日利投资2亿元人民币建成长江以北最大的木制品生产工厂,从招纳专业人才、筹集周转资金,到重新开辟市场,泰森日利凭着一股韧劲,硬是把产品线从最低端的胶合板,拓展到了红木家具、橱柜等家居木制品全线产品,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的木制品生产工厂。如今,泰森日利又瞅准了互联网+工业4.0的时机,从智能工厂、智能生产到智能物流,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全屋数码定制”服务,期待依靠智能化为传统企业带来新一轮的转型升级。

  临沂市共有板材企业3180余家,2014年全市木业产值占到全国的12.5%,是当地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努力将泰森日利这样的企业打造成行业标杆,正是临沂引导全市木业集体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蜕变不仅仅在木业酝酿发酵,今年以来,临沂市立足稳增长转调创的主线,坚持传统产业提升改造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双轮驱动,1—7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071.6亿元,增长5.4%;八大传统产业完成产值4382.5亿元,新兴产业实现产值932.1亿元、增幅高于全市5.7个百分点;食品加工、化工、木业、医药、纺织等消费品行业持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同时,以工业转型升级为契机,全市进一步推进“三引一促”,加大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力度,上半年共有72项技术创新项目被列入市重点项目,185项技术创新项目入选山东省项目计划。传统产业涅槃重生,新兴产业活力十足,一个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的新临沂正款款走来。

10月15日,第十一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采访团来到临沂武河湿地公园采访。大众网记者 摄10月15日,第十一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采访团来到临沂武河湿地公园采访。大众网记者 摄
临沂武河湿地公园的秋季荷塘,风光宜人。大众网记者 摄临沂武河湿地公园的秋季荷塘,风光宜人。大众网记者 摄
临沂武河湿地公园中的秋季美景吸引了采访团记者。大众网记者 摄临沂武河湿地公园中的秋季美景吸引了采访团记者。大众网记者 摄
临沂武河湿地公园中秋季美景犹如一幅水墨画。大众网记者 摄临沂武河湿地公园中秋季美景犹如一幅水墨画。大众网记者 摄

  铁腕治霾成效初显,“强势”环保与经济增长交相辉映

  不管是宏观上的稳增长调结构,还是具体到对每一个传统行业的改造升级,临沂都首先要考虑两个字:环保。

  今年年初,临沂市因大气污染问题被环保部挂牌督办,市主要领导被环保部华东督查中心检查约谈。一时间,这个曾经的革命老区被推到了全国环境保卫战的风口浪尖。日益严峻的大气污染问题已刻不容缓,临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治理大气污染,迅速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大气污染防治攻坚领导小组,各级各部门都投入到这场大气污染攻坚战中去。

  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全市57家企业因大气污染问题停产整治、412家企业限期治理、212家不达标工地停工整改……围绕工业污染、城市扬尘、机动车尾气等重点治理任务,临沂市打出了一套有力有效的“组合拳”。种种铁腕治霾措施之下,全市空气质量实现明显改善:今年1-9月份,临沂市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四项污染物浓度指标同比分别下降23%、19%、39.3%和18.5%,改善幅度分别居全省第1、第1、第1、第3位,获生态补偿金居全省第1位。临沂市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工作成效得到了环保部华东督查中心的充分肯定。

  治污不是要把企业治死,而是用环保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防治大气污染的治本之策。一方面,新项目落地“门槛”更高、更严了,另一方面,临沂加大工业污染治理力度、实施“退城进园”等措施也在坚定不移地开展。《临沂市中心城区工业企业“退城进园”实施方案》已确定了59家退城进园的企业,搬迁方向和新的产业标准、环保标准等已经制定;有序推动中心城区西部近3000家板材企业向园区集中,投资12亿元的超低排放供热中心计划在10月底前建成运行,实行统一集中供热;钢铁焦化行业正在转型,建陶正在提升,铸造、锻打锻造从烧煤改为烧气和用电……更令人欣喜的是,与不久前在网络上大热的“临沂蓝”相辉映,临沂并没有因强势治污而陷入所谓的“金融危机”,今年1—9月份,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5.1亿元,增长11.9%,规模以上工业和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全市经济运行保持了稳中向好的势头。

10月15日,第十一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采访团走进临沂环境监控应急指挥中心。大众网记者 摄10月15日,第十一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采访团走进临沂环境监控应急指挥中心。大众网记者 摄
临沂环境监控应急指挥中心。大众网记者 摄临沂环境监控应急指挥中心。大众网记者 摄
临沂环境监控应急指挥中心对全市重点污染源企业进行实时监控。大众网记者 摄临沂环境监控应急指挥中心对全市重点污染源企业进行实时监控。大众网记者 摄
临沂环境监控应急指挥中心中的智慧环保管理平台。大众网记者 摄临沂环境监控应急指挥中心中的智慧环保管理平台。大众网记者 摄

  智慧“天网”严防企业排污,生态治水“洗”出一座新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洁净的水源与清新的空气同样重要。

  “电子屏显示COD46.3mg/L,这家企业的污水排放标准正常。”走进临沂市环境监控应急指挥中心,全市100多家重点污染源企业的水质在大屏幕上实时显示,临沂市环境监察支队副支队长侯明指着电脑屏幕告诉记者,COD数值在“50mg/L”以下属于可排放的正常数值。360度旋转的高清“电子眼”监控,自动测算排污等级并报警的“侦察兵”,遇到超标废水自动关闭闸门并追溯排污源的紧急处理系统……在智慧环保管理平台的“天网”覆盖下,全市所有排污超标的企业都无处遁形。

  既要截断企业排污源头,更要对已有的城市水群进行生态开发和保护,武河湿地为环保之战又一次吹响了胜利号角。地处沂河、陷泥河、南涑河下游的武河湿地是排污水的汇合处,严重的水污染一度将这里变得寸草不生。为了解决“净水”难题,临沂市成立了武河湿地管理委员会,通过增设拦水坝、溢流坝、滞留塘等层层“机关”和种植1000多万株水生植物,让经过湿地的水转着圈流动,层层过滤,以达到充分净化的目的。目前,湿地内原生态保育区面积1.5万亩,长10公里,日可深度处理河道废水40万立方米,每年可节省污水处理费用约3300万元,有效提高了湿地自净能力,实现了“生态净化效益、旅游观光效益、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

  一年来,以大气污染治理为契机,临沂市同时在水污染治理上下大力气,突出抓好企业污染治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饮用水源地保护、河流水质保障等重点,多措并举开展林生态、水生态等生态保护治理工程,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在78个国家“十二五”规划内治污项目提前一年全部完成的情况下,临沂市自我加压建设了1122项治理工程,各县区建设“治用保”综合体工程22个,全市水环境质量大幅改善。目前,8个国家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达98%,顺利通过国家迎淮考核,出境河流综合达标率达到98.8%,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始终保持在100%。

  环境治理打了翻身仗,一座天蓝水碧的临沂新城正展现在人们眼前。

                                       大众网记者 樊思思